前线市场的开拓者
2月28日,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共党员、柳工南非公司区域销售经理吴开梦正通过网络和电话,与当地客户签订了30台叉车的订单合同。尽管刚回到尼日利亚办事处的吴开梦还处在自我隔离期,但经过前期充分沟通,客户对柳工品牌加以信赖,因此此次合同签订得十分顺畅。
吴开梦是2月17日从老家返回尼日利亚的,比计划延迟了两周。
临行前,刚过完5岁生日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是海绵宝宝,你是派大星,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是要在一起的。”吴开梦心里一顿酸楚,但还是满脸笑容地应和着。
“在国内办公还是有很多不便的地方,包括时差、沟通等,而且回去后还要自我隔离一段时间。”为尽快投入海外市场的开拓工作中,吴开梦忍住心中不舍,安抚好妻儿,毅然踏上了返程之路。
在自我隔离期间,吴开梦一刻也没闲着,与经销商和客户保持沟通交流、及时安排合同评审和生产发运工作、寻找潜在客户和代理商······
已经在非洲市场打拼了近十年的吴开梦,早已克服了当地恶劣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环境,从一名普通的销售专员成长为销售经理。目前柳工在尼日利亚整体销售情况稳中向好,而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西非法语区的空白市场寻找潜在代理商,把渠道网点建设好。“希望能进一步提升柳工在西非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柳工产品销售。”吴开梦目光笃定地说到。
生产车间的战斗士
早上8点开工,中午休息不到一小时,下午4点交接班后还要梳理生产所需的物料和其他工作,下班已是6、7点······这是加工中心操作工庞淇文上早班的一天。
自复工以来,他所在的传动件公司铸件车间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开足马力,全速运转,保障整机核心零部件需求。
据悉,3月份车间减速机的生产任务将近1000台,同比增长200%,预计下个月还将持续增长。“目前我们班组是三班倒,任务重、加班多,但也会通过轮休的方式让员工劳逸结合。”
今年三十出头的庞淇文曾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自治区技能大赛“三冠王”,作为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同时也是一名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在生产线上满负荷“运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也在“培养人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和提升效率”上不断发力,为公司发展注入活力。
“在疫情期间,能够有这么多客户需求和产品订单来之不易,要充分发挥我们一线技术工人的潜能,团结一致,为公司夺取双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庞淇文表示,通过人员合理安排、瓶颈工序的工艺优化、产能分散等形式提升产量,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目标。
交付路上的夜行人
今年年初,海外订单相对增多。今年复工以来,负责海外业务的供应链中心订单专员唐利文就开启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
疫情期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很多人员、物料跟不上,作为整车发运的最后一道“关口”,唐利文不敢有丝毫懈怠。从项目过账、收取配件工具,到协同营销、生产、财务等多个部门,他都再三沟通确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紧速度。
“我还年轻,多干点没事!”谈到加班,唐利文轻松地笑着说。考虑到部门里女同事太晚回家不安全,他也常常主动留下来帮忙。他平均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有时甚至要到凌晨1、2点,看着整车顺利发运后,他才放心地骑着电动车,回到距离公司17公里远的家中。
同样在为准时交付而分秒必争的还有全国各地直营公司的营销服务人员们。3月初,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下着漫天飞雪,气温接近零下20度。在通往一个矿区的路上,内蒙古瑞诚柳工的办事处主任闫秀利和另外一位同事正赶着交付一台装载机到客户手中。
晚上6点不到,天已经黑得看不清路。要是以往,从调车到交付只需2至3天的时间,但此次受疫情影响,闫秀利他们已经在冰天雪地中辗转于国道、县道和乡道之间,风餐露宿,整整走了5天。
“客户急着要,今天说什么也必须交到客户的手中!”
恶劣的天气对于内蒙古的柳工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们也在无数次交付和服务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身“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本领。
晚上7点,闫秀利他们终于来到客户所在矿区,成功交付设备,并在黑夜中举行了一个简单但诚意十足的交付仪式。
在柳工各条战线上,多的是为公司“战疫情 稳增长”默默付出与奉献的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却有着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身份——柳工人。柳工人的雄心壮志绝不会因疫情的影响而改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双战役下,柳工人,必胜!